煤炭資源型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在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內外部因素疊加、新舊矛盾交織的當下,資源枯竭型城市、老礦區的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近年來,不少老礦區立足實際,大膽探索,積極推動礦區轉型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讓我們聚焦典型老礦區企業代表,為讀者呈現老礦區轉型發展的實踐。
“中原煤倉”有了“芯”勢能
【基本情況】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坐落于河南平頂山市,由原平煤集團和原神馬集團兩家中國500強企業于2008年聯合重組而成。平頂山市依托煤炭資源開采開發而建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隨著開采服務年限增加,煤炭資源日趨枯竭。近年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能源企業轉型,逐步構建起煤焦、尼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產業并駕齊驅的現代化產業新格局。
【典型經驗】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堅持“以煤為本,相關多元”發展戰略,通過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對接整合煤焦、尼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優勢,累計投入585億元,建設72個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項目,傳統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煤焦產業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發展之基、產業轉型之源。該集團堅定走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之路,加快推動煤炭由初級產品向高端材料轉變,為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提供原料支撐,做到“取其材、用其能、固其碳、不污染”。實施大精煤戰略,推行“產運洗配銷”一體化管理,持續優化產品結構,不斷加大動力煤轉化力度,精煤產量逐年遞增,2023年歷史性突破1400萬噸,先進優質產能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
尼龍化工產業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結構調整、戰略轉型的主攻方向。該集團依托豐富的煤炭、合成氨、粗苯、焦爐煤氣等資源,制造尼龍中間體、工程塑料、工業絲、簾子布等產品,打造了技術含量高、循環經濟特征明顯的煤基尼龍化工產業鏈,主導產品年產能超200萬噸,“中原煤倉”加速向“中國尼龍城”轉型。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是該集團高位嫁接傳統產業的重要一極。該集團通過煤焦油深加工,全面貫通“煤—焦炭—煤焦油—瀝青—針狀焦—超高功率石墨、鋰電池負極材料”產業鏈,使煤焦資源價值提升上百倍。同時,衍生出“煤—焦炭—煤氣—氫氣(高純氫氣)—高純硅烷氣—半導體硅料”產業鏈,開發出高純硅烷、半導體芯片硅料等高新技術產品,為該集團產業轉型注入“芯”勢能。
探索職工安置新路徑
【基本情況】
山東能源集團旗下企業從事煤炭開采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878年創辦的中興礦局,棗莊、淄博、新汶等礦區的開采歷史均超百年。為積極應對老礦區資源枯竭、產業轉型、人員分流等挑戰,山東能源集團實施轉移、轉型、轉產“三轉戰略”。其中,該集團通過實施轉移戰略,不讓一名職工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掉隊,探索出了職工安置新路徑。
【典型經驗】
面對本部資源越來越少、部分礦井關閉退出的現實,山東能源集團堅持先挖渠、后放水,謀劃“三個一批”轉移路徑,確保老礦區職工工作有平臺、收入有來源、生活有保障。
該集團建設一批外部開發基地,自2002年開始,組織精干隊伍實施“走出去”外部開發戰略。20多年來,山東能源集團先后開發建設了位于內蒙古、新疆、陜西、甘肅、貴州以及澳大利亞等的一批大型能源基地,通過成建制劃轉、對口支援、人才幫扶、整體托管等方式,實現本部富余人員向外部開發單位戰略轉移。目前,山東能源集團省外、國外企業資產總額占全集團的50%以上,相繼分流安置職工近4萬人,形成省內、省外、境外煤炭產能“三個三分之一”的格局。
依托人員、裝備、技術等優勢,該集團積極由資源開采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發展煤礦配套專業化服務項目,建立煤炭洗選、制造維修、材料加工、工程服務、后勤安保等產業集群,為老礦區職工轉崗就業提供了上萬個崗位;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開展富余人員轉崗培訓,實現職工重新上崗;制定了一批內部利好政策,分層、分類制定職工內部退養政策,滿足特定年限的職工可退出工作崗位并保留一定薪酬待遇;積極申請醫療鑒定,引導符合條件的特殊工種人員及時退休,確保職工“老有所依”;對一些故土難離的職工,充分利用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等政策,積極與地方政府對接,實現相關人員社會化轉移安置。
盤活老礦區存量資產
【基本情況】
江蘇徐州礦務集團是一家具有140多年發展史的企業,也是資源枯竭型企業。到2016年底,徐州礦區17對礦井中關閉了16對,集團一度陷入產業失續、人員失崗、生態失治、歷史包袱沉重“三失一重”的發展困境。近年來,徐礦集團形成以煤電化產業為主體,以盤活存量資源和開發無形資源為兩翼支撐的“一體兩翼”戰略路徑,走出一條資源枯竭型企業轉型發展之路。
【典型經驗】
徐礦集團開拓主業資源,把產業轉移到國內西部富煤省份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江蘇、新疆、陜西、山西、內蒙古、孟加拉國布局建設六大能源基地,新增煤炭產能1210萬噸、電力權益裝機容量432萬千瓦。
該集團盤活存量資源,推動資產由劣變優,把存量資產盤活利用作為企業重大發展戰略。因企制宜、系統施治,推動衰老礦區高效利用、老舊廠房園區改造、塌陷區域生態修復、礦區產業服務社會,實現低效資產提升、閑置資產利用、虧損資產創效、廢棄資產開發、零散資產整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7年來,該集團累計盤活存量土地1萬多畝、采煤塌陷地23萬畝、房產70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129公里、供電線路270公里,創造收益50億元。
該集團利用無形資源,推動人員由散變聚。發揮百年徐礦品牌、技術、人才優勢,將失崗失業職工組織起來,發展以技術和管理為主的外包服務產業,并從煤炭、電力向物業、工程、救援等多領域延伸,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國內西部富煤省份開展外包服務項目36個,創造利潤14億元、安置職工2.1萬人。
科技創新塑造發展優勢
【基本情況】
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的開采史最早可追溯到淮南煤礦。淮南煤礦于1897年建礦,至今已有128年開采歷史,曾是全國五大煤礦之一,素有“華東煤都”“動力之鄉”的美譽。近年來,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氣化長江”等國家戰略機遇,研究確定了煤炭、煤電、清潔能源三大產業發展路徑,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之本、效益之源。
【典型經驗】
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構建“1+(1)+3+N1+N2+N”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充分發揮3個國家級、2個省部級技術創新平臺作用。該集團建立科技創新金點子平臺和“揭榜掛帥”“競爭賽馬”等機制,激發全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
淮南煤礦災變多元、地質條件復雜。該集團聚力關鍵技術攻關,先后承擔國家深部松軟低透煤層和高壓力瓦斯治理工程試驗、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等20余個國家重大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
在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方面,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全面建立綜合信息化、自動化平臺,完成煤流、矸石流、人流、物流“四流”分離。近10年,通過“四流”分離等關鍵技術應用,該集團用工總量減少7萬人、下降一半以上。
在科技創新“加持”下,該集團做強煤炭產業,在淮南礦區和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標準建成兩個煤炭基地;做強煤電產業,在行業首創“大比例交叉持股”煤電聯營模式,促成“皖電東送”能源戰略順利實施,主導建設安徽省支撐性電源項目6個,占全省的1/3;建成光伏、風電、儲能、天然氣、煤層氣(瓦斯)等多元化清潔能源產業體系。
打造價值鏈高端品牌
【基本情況】
近年來,山西焦煤集團部分礦山進入衰退期,老礦區轉型任重道遠。截至2023年底,山西焦煤集團共關閉礦井31座,退出產能2254萬噸/年。
為此,山西焦煤集團積極探索老礦區轉型發展與關閉礦井資源化利用模式,致力于引領中國煉焦煤品牌與標準化建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品牌集群。
【典型經驗】
山西焦煤集團面向全球發布中價·新華焦煤價格指數,鍛造集群數字生產力、價格影響力和行業公信力,引領全球煉焦煤價格;積極打造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品牌——“華晉”品牌焦精煤;在2023年國有重點企業管理標桿創建行動中,山西焦煤集團榮獲首批“品牌建設領跑者”稱號。
依托日照千萬噸級儲配煤基地,山西焦煤集團為煉焦煤資源統一建檔,形成配比關系數據庫,通過柔性訂貨、快速反應、智慧生產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全鏈條、無縫隙適配,推動煤焦市場一體化程度顯著提升,推動中國煤焦鋼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和高質量發展。
依托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契機,山西焦煤集團把體系能力建設作為價值創造和價值鏈提升的重點任務和關鍵內容,構建了“數據指標+理念模式”“基本指標+自選指標”“整體指標+主業指標”三個雙對標指標體系。結合產業結構,山西焦煤集團制定了對標一流管理辦法,謀劃開展“鳳凰、雄鷹、雛鷹”三項行動,聚焦煤炭主業對標提升,增強企業整體價值創造能力。
超前規劃礦井全生命周期
【基本情況】
中煤平朔集團于1987年建成安太堡露天礦。經過40多年的生產建設,該集團通過資源申請、整合、并購等方式,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及資源儲備規模,至今已發展成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
按照平朔集團現有開采規劃,10年后,安太堡露天礦、安家嶺露天礦、井工一礦均面臨資源枯竭問題。為此,該集團積極探索研究礦井全生命周期,從生產系統、排土場最終形態、土地復墾還地、閉坑方案、經濟可行性等方面進行超前規劃。
【典型經驗】
“十四五”時期,平朔集團圍繞資源接續開展多項工作。推進朔南礦區煤田開發,加快研究礦井保水開采方案,爭取“十五五”時期開發朔南礦區;開展露天礦復采礦區周邊關閉小煤礦剩余資源研究,延長平朔礦區整體服務年限。
平朔集團從建礦起就將土地復墾納入整體規劃,因地制宜推廣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建礦以來,該集團累計投入環保、綠化復墾資金50多億元,累計復墾土地6萬余畝,恢復耕地2萬余畝,排土場復墾區植被覆蓋率在95%以上,治理井工塌陷面積2萬余畝,在礦區周邊造林6萬多畝,大大改善了植被覆蓋率不足10%的原始地貌。
近年來,按照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方向,平朔集團以自有資源為載體,以外延拓展為補充,大力推進光伏、風力發電項目布局建設,加強氫能、儲能等技術儲備,在建和獲批新能源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
攜手地方打造綠水青山
【基本情況】
扎賚諾爾煤業公司迄今已有120多年開采歷史。扎煤公司扎賚諾爾露天煤礦于20世紀60年代初建成投產,因可采資源枯竭,于2016年停止生產。多年的煤炭開采留下了巨大礦坑和大量采剝廢棄物,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近年來,扎煤公司與當地政府攜手,共同將昔日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坑變為草美花香的天堂。
【典型經驗】
長期以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政府與扎煤公司始終保持合作共贏的良好關系,建立地企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定期溝通、穩定有效的地企合作機制。對于重點項目,由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和企業相關負責人共同組建工作專班,共同推進完成。
在生態保護方面,2017年,當地政府與扎煤公司攜手啟動露天煤礦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對礦坑內土壤、邊坡、地下水等進行重點治理和可持續修復。
扎賚諾爾區毗鄰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呼倫湖,保護呼倫湖生態環境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提高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水平,扎煤公司與當地政府對扎賚諾爾煤礦氧化塘進行生態修復治理,使其水質明顯改善,吸引眾多鳥類在此棲息。
借助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歷史,扎煤公司與當地政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賚諾爾博物館、蒸汽機車博物館、百年礦山生態遺址博物公園、猛犸公園等場所深受游客青睞。
著力布局文旅康養產業
【基本情況】
北京京煤集團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門頭溝煤礦委員會。1949年5月成立的平西煤礦公司,是當時北京市唯一一家國有煤炭生產供應企業。從2014年開始,京煤集團陸續關停退出已有40多年采煤史的京西礦區煤礦,逐步退出煤炭、電力、建筑等產業,著力布局文旅產業。
【典型經驗】
2020年以來,京煤集團全面梳理門頭溝及周邊99平方公里區域內土地、房產、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林業資源底數,形成“四清單一匯編一臺賬”,提出“京西礦谷—京西高質量生態文明發展典范地區”的總體目標,明確了“四礦為引擎、一線為紐帶、山水為基礎、鄉村為協同”的4條核心路徑。
2022年,京西項目被列入《深入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加快推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重點項目。
京西項目所處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區域內千年煤業文化、百年鐵路文化交相輝映,生態山水文化、紅色歷史文化、民間習俗文化、古道古村文化、宗教寺廟文化熠熠生輝。
目前,京煤集團旗下文旅酒店具有國家5A級旅游企業資質,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集景區運營、酒店經營、旅游會展、房產租賃、航空票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文旅平臺。結合門頭溝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京煤集團將以高標準規劃建設京西文旅康養休閑區,通過礦山修復、生態保護、減量發展,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
來源:中國煤炭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ml029.cn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ml029.cn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ml029.cn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