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蘭,名字像女孩,事實上卻是地道的男子漢。他身高1.80米,體魄雄健;梳著干凈的背頭,厚實中透著聰慧。1994年,這個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的河北小伙,經雙向選擇來到永煤集團陳四樓礦,當了一名機電學徒工。
現在,坐在記者面前的馬正蘭已經是永煤集團最年輕的正處級干部,并且是學歷最高的礦長———機械設計專業博士研究生。他從31歲起擔任陳四樓礦礦長,去年10月又調任永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
“學的是煤礦,就干一輩子煤礦”
馬正蘭來永煤報到的時候礦區條件非常差,即使是大學生技術員,一個月工資也就一百元左右。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對事業的追求和實踐。他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是堅韌:“學的是煤礦,就干一輩子煤礦。”
當時煤炭行業很不景氣,三年過后,同學中只有他一個還在礦區工作。可貴的是,作為一名大學生技術員,他能和井下礦工打成一片。由于他心誠,能吃苦,又肯干,尊重人,礦工師傅們都很喜歡他,愿意教他,管他叫“小馬”。這個稱呼延續到了現在。
聰敏好學的“小馬”,為了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學習設備維修操作技能。機電隊及運轉隊的技術和設備,為他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廣闊空間,使他的所學有了用武之地。馬正蘭對機電技術的學習,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夏天在30多攝氏度的電控室內,別人一分鐘都不想多留,他卻能揮汗如雨地一呆就是幾小時。很短的時間內,他就成長為一名較為全面的青年技術人才。
他結合陳四樓礦地質條件和綜采實際,迅速掌握了綜采工藝和綜采機電技術。那時,只要井下綜采設備出故障,馬正蘭就立刻趕到現場,同工人一同分析故障原因,一同拿著工具解決問題,經常在井下一干就是24小時。
憑借著這股子韌勁,馬正蘭逐個掌握了礦井采煤、開拓、掘進、通風等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管理經驗,為以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的辦公室在工作現場”
“現場是最好的學校,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這是馬正蘭經常重復的一句話,也是他一貫的行為標準。多年來,馬正蘭始終堅持在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平時經常下井,到工作面現場了解情況,對礦上各種大型設備的安全調試,他也都堅持全過程在現場。
在一次主井更換鋼絲繩的工作中,負責現場全面技術的馬正蘭在已經熬了兩個通宵后,硬是在刺骨的寒風中又挺立了20多個小時……
作為一座大型現代化礦井的“主帥”,在礦長辦公室,人們仍然很少能見到他。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辦公室是在工作現場,多年來養成的工作習慣已更改不了。”
在他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周末和節假日的概念,工作似乎成了他的全部。每天,他不是下井檢查,就是和大家一起研究井下生產問題,分析礦井的技術問題和下一步的發展規劃。他給自己定下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月下井時間不少于10天、每天工作時間不少于10個小時,這被同志們戲稱為“雙十協定”。
“全員學習是企業不得不邁的門檻”
馬正蘭精力十分充沛。剛來礦井的時候,人們經常看到他晚上看書到凌晨2點,第二天8點又開始下礦。讀中學的時候,家里窮,買一本書都十分不易。工作后,即便薪水微薄,買書都是他開支的重要部分。
他看的書很雜,既有技術類書籍,也有經史子集。現在他的家里已經有了六大書柜的書籍。繁忙的工作之余,馬正蘭先是拿下了中國礦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現正攻讀博士學位。
作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礦井管理者,馬正蘭深知學習對一個企業成長的價值。為提高員工執行力,他堅持讓自己的員工都要加強學習、廣泛閱讀。
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全員學習是企業不得不邁的門檻”,提倡走“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企業發展道路。
“礦山就是我的課堂,我在這里讀到了碩士、博士,我還會繼續讀下去,伴隨永煤共同成長!”馬正蘭對記者表示。
來源《工人日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ml029.cn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ml029.cn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ml029.cn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