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發展將是產業集群主導的經濟時代。集群經濟戰略在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實踐中,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發展途徑,是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一項有效選擇。山西省的經濟發展完全有可能借助產業集群模式,通過政府的扶持、市場的培育和企業的創新增強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山西省企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態勢
山西省企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調查表明:一批以特色產業為主體,以骨干產業為龍頭的企業不斷聚集,形成了一批極具地方特色和區域競爭優勢的企業集群,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
1、立足資源優勢,形成四大產業集群
近年來,山西省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和能源優勢,培育出了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鑄件企業集群、鍛件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鋁鎂合金及深加工產業集群。
鑄件企業集群重點集中在大型電站鑄件、特種鑄造、氣沖鑄造、汽車發動機缸體缸蓋、汽車配件鑄件、車用殼芯鑄造等行業門類。運城重點實施了山西三聯鑄造有限公司、亞新科國際鑄造公司汽車發動機缸蓋鑄造生產線等項目;臨汾重點發展華翔3.5萬噸迪砂精鑄及4萬噸V法鑄造、襄汾恒泰4.2萬噸汽車制動盤、制動鼓離合器壓盤等項目;晉城重點抓了高平泫氏鑄業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離心球墨鑄鐵管、晉城漢通年產2萬噸高檔鑄件和年產1萬噸汽車鑄件及機加工配套改造、晉城小笠原氣沖造型及機加工生產線技改等項目。整合后的集群效應已經在今年顯現。截至6月底,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到2007年全部達效后,實現銷售收入將達到180億元。
鍛件企業集群集中培育了一批技術先進、有產品優勢、市場前景好的企業。重點實施了160MN重型汽車前軸及大馬力發動機曲軸技改項目;立足現有基礎,重點發展了大型不銹鋼特種鍛件;定襄鍛件產業集群區重點發展定襄昊坤銹鋼蘭鍛造公司、定襄金瑞高壓環件公司等的一批重點項目。截至6月底,該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到2007年全部達效,實現銷售收入將達到30億元。
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重點發揮山西省大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區、運城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區、長治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區的優勢,圍繞實現重型汽車整車突破的發展計劃,加快集群發展步伐,對山西省重型汽車產業形成強力支撐,該集群優勢已經開始顯現。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到2007年銷售收入將達到50億元。
鋁鎂合金及深加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富士康工業園區的鋁鎂合金壓鑄件和汽車零部件壓鑄件及其深加工、陽礦華翔汽車鋁部件公司汽車鋁部件精密鑄造及深加工、廣靈精華
化工公司鎂合金及壓鑄件等項目。該產業群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力爭2007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
2、發揮產業優勢,煤化工產業集群已露崢嶸 山西省煤化工產業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圍繞"肥、醇、炔、苯、油"五條發展主線,實施循環經濟戰略,加快"六區一帶"特色煤化工經濟區域的建設,目前已形成橫向成群、縱向成鏈的山西煤化工產業集群,打造出山西煤化工品牌,初步實現了山西煤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煤化工重點發展的以產業為特征的特色煤化工經濟帶(區)和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概括來講,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尿素、
甲醇及下游產品為重點的太行山煤化工經濟帶,以焦油深加工、乙炔化工及深加工產品為重點的洪洞煤化工經濟區,以乙炔化工、苯精制及深加工產品為重點的太原煤化工經濟區,以尿素、甲醇及下游產品為重點的豐喜煤化工經濟區,以甲醇及下游產品、乙炔化工為重點的原平煤化工經濟區,以乙炔化工、尿素產品為重點的大同煤化工經濟區,以焦化深加工產品為重點的呂梁煤化工經濟區。 在未來的3-5年,山西省煤化工產業尿素總產量達600萬噸,甲醇及其下游產品總產量達200萬噸,聚氯乙烯總產量達100萬噸,氯丁橡膠總產量達5萬噸,
聚乙烯醇總產量達10萬噸,1,4-丁二醇總產量達10.5萬噸,1,4-丁二醇下游產品6.5萬噸,苯精制及下游產品加工能力達100萬噸,煤焦油精加工能力達150萬噸。煤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新增銷售收入350億元,新增稅收35億元。
3、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近年來,山西省把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基地建設作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通過采取積極的扶持政策,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基地建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向布局相對集中、產業集聚、節約用地的方向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得到了健康快速發展。到2005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5213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198.6億元,五年平均遞增15.8%,從業人員18.9萬人,占工業從業人員的23.2%,形成固定資產203.5億元,帶動農戶131萬戶。
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集群發展呈現出原料基地化的新趨勢,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農產品加工呈現出產業集聚的區域發展好勢頭,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圍繞草食畜、干鮮果、優質雜糧、蔬菜四大特色農業,以農產品深加工優勢產業集聚為主導,以專業化、集團化、規模化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以規模物流、規模種植、規模養殖基地為載體,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新格局。
全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的分布主要以古城乳業、康喜奶業、恒康乳業、阿牛奶業為龍頭的乳制品加工企業集群;以忠民集團、強盛集團、青玉油脂為代表的糧油加工企業集群;以大同榮康、沁州黃集團、長治綠是金集團為龍頭的小雜糧加工企業集群;以山西陳醋集團、榆次四眼井醋業、綠韻醋飲料、清徐來福醋業為龍頭的系列醋產品生產企業集群;以天驕棗業、天淵棗業、特達、恒豐干果為龍頭的干鮮果土特產品加工企業集群;以大寨核桃露、天龍啤酒、廈普賽爾等企業為龍頭的飲料企業集群;以新絳維之王、稷山胃樂、朔州輩輩龍為代表的果蔬加工企業集群;以粟海集團、介休聚興、長治世龍集團、太原宏明養殖加工為龍頭的畜禽加工企業集群;以繁峙宏達、定襄紀元集團等為龍頭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集群,以屯留玉米種業、原平玉米種業為龍頭的制種業等十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農產品加工集群和基地建設布局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亮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既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開拓市場,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建設,有效地成為我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最具有活力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4、實施"晉藥戰略" 構建新型產業集群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醫藥產業"。應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大力實施"晉藥戰略"。"晉藥戰略"的基本框架是:發展化學原料藥,仿制非專利藥,促進中藥現代化,加快新藥研究開發;以大同為基地,打造中國原料藥"藥都";加快建設太原、晉中、運城、晉東南等醫藥工業園區;以太原為中心,建設研發、營銷和物流配送基地;加大開放和扶持力度,整合現有企業,引進跨國企業,促進企業集團化、產業規;⑵放茋H化。力爭"十一五"末,山西醫藥產業規模達到全國中等水平。
山西省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地理、氣候、傳統品牌等優勢,為實施"晉藥戰略"提供了基礎。山西氣候特別適宜制藥生產,氣候涼爽干燥,是中國原料藥發酵的最佳地。大同的化學醫藥工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克拉維酸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土霉素產量居全國第二位,青霉素原料藥占全國三分之一。加之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具有打造中國"藥都"的基礎和優勢條件。山西制藥材料豐富、化工配套條件好、能源價格較低,制藥主要原料---玉米在山西種植廣泛且品質優良,具有產業競爭的成本控制優勢。山西是天然藥物大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植物資源豐富,有1116種中藥材。其中,黃芪、黨參、生地、柴胡、連翹等30余種為國家道地藥材。山西具有豐富的中藥品種和傳統知名品牌,有發展現代化中藥的基礎條件。
醫藥是山西的優勢潛力產業。全省共有醫藥生產企業123戶,醫藥流通企業6370余戶,已形成化學藥品、中藥材種植、中成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中藥飲片、衛生材料、藥品包裝材料等門類比較齊全的醫藥生產體系和流通體系。醫藥產業品牌化、集約化、規;l展勢頭強勁。全省制藥企業和流通企業全部通過了GMP和GSP認證,90%以上企業民營化,企業經營機制的活力剛剛激發,正逐步進入快速增長期。近20戶制藥優勢企業和15戶醫藥流通優勢企業,擁有一些產品的技術、人才優勢;有大風丸、龜齡集、定坤丹、梅花點舌丹、小兒七珍丹、和合二仙丹、小兒葫蘆散、羥氨芐青霉素、清開靈注射液、維腦路通、丁桂兒臍貼、桂龍咳喘寧膠囊等近30種拳頭產品;形成了大同、太原、晉中、運城、晉東南等五大相對集中和規模化發展的醫藥工業產業集群。
二、山西企業集群建設的路徑思考
1、以重點企業集群建設為中心推進山西的新型工業化進程
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正面導向和宏觀調控作用,鼓勵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構筑全方位投融資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和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并依靠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實現傳統產業集群創新,依托大企業進行產業整合,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抓好產學研結合的整合,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產業集群的建設發展創造條件。
2、努力打造特色資源企業集群
在產業選擇上,應根植于地方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文化傳承上。關鍵是要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從山西的產業基礎和環境看,在擁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中創新比單純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為重要,傳統優勢產業仍應是中部地區發展企業集群的主要著力點。其次,在當今區域之間招商引資競爭激烈,跨國公司投資更看重產業配套環境的形勢下,與東部相比,我省依靠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發展內生型的產業集群也比一味吸引外資更為現實。而且,由于山西的傳統產業多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實現農村人口轉移,緩解地區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生態壓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積極培育高科技企業集群
技術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和區域競爭力的突出代表。山西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太原、大同等地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盡管這些高新區發展良好,產業集群效應開始初步顯現,但總體而言,還只是處于由不同行業的企業集結而形成的企業"堆積"階段。
從產業集群的角度看,山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以下思路。第一,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對不同的產業集群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對太原、大同等地的區位條件和科技資源較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要迅速提高其資源整合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增強經濟的凝聚力和競爭力。而對其他處于發展起步期的高新區,則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土地和改善投資環境來盡快形成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第二,利用獨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必須對發展的基本要素進行細化分析,按照區域個性化和產業差異化發展理論,從自身所處的區位、發展基礎、資源條件等方面的實際出發,立足地方經濟的特色來明確自身的定位。第三,拉長產業鏈條,加強整合。高新區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把已形成或易于形成集群的優勢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對象,切實在拉長產業鏈上狠下功夫。第四,整合周邊資源,形成集聚效應。從太原高新區發展對土地載體的需要來看,整合周圍資源是高新區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不僅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而且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整個開發區的效益。
4、依托大企業進行產業整合
依托大企業的產業集群模式是一種將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與山西的比較優勢相結合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通過縱向分工,提高專業化水平,不僅有利于減少大企業經營成本,推動其組織和制度的優化,而且有利于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山西以大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可以通過以下發展措施來推動產業整合。對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實行分拆、剝離、集團化而促進形成垂直型產業集群;對于一些企業集團,尤其是生產工序容易分解的企業集團,利用外包制增強企業的協作層;對資源枯竭型國有企業應鼓勵員工創業,把輔助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剝離給小企業經營,盡力吸引外來資金投資設立中小企業,依靠產業集群提供的新產業發展方向和解決就業的能力,平穩地進行產業轉型或關閉破產;對于現有水平型產業集群,應重視強勢企業的培育,要擴大其生產規模,更要加強其技術研發、品牌資產、營銷網絡等核心能力的打造,并逐步采取外包制、貼牌生產等方式;對現有的依托大企業的產業集群,需注意大中小企業的錯位經營,應盡力避免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直接競爭,減少集群的內耗損失。
三、結束語
企業集群的發展是世界范圍內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也是我省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路徑。我省企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進行技術提升與結構調整,應該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千萬不能不顧實際,主觀限制或盲目擴大集群規模,要避免規模過小,使集群化的潛力不能充分發揮;也要避免規模過大導致過度集群化的產生,帶來規模不經濟。